流亡者的禱告
陳韋安
5/6/21 下午12:00
流亡者的禱告 | 詩篇42-43
每一首詩歌背後都有一個故事,可能是過去一段與上帝同行的歷程,或是在患難中向上主發出的祈求和呼喊……
讓我們細味詩篇42-43篇的歌詞,感受詩人對上帝的渴求和對未來充滿盼望的想像,從而反思如何在亂世中仍懷着盼望去禱告。
從整體結構上的鋪排及標題,我們就知道這兩篇詩篇其實是屬於同一首詩歌(正歌1:42:1-4;正歌2:42:6-10;正歌3:43:1-4;副歌:42:5、11,43:5)。如果要明白詩人流亡異鄉的心路歷程,我們必須先去細味3段正歌的內容,才能明白整首詩篇的副歌最想表達的中心信息。
在傳統的教導上,我們都以為「如鹿切慕溪水」是一幅美麗的圖畫 — 有一隻待在青草地溪水旁的鹿。不過,若果我們細心留意經文的內容,幾乎可以判斷出,這是一隻神經質、病態、患有「依賴型人格障礙」的鹿。這正是描述詩人渴求上帝的狀態,到了一個近乎精神崩潰的地步。他感覺此刻的上帝缺席了,就像一個患上「#上帝依賴型人格障礙」的人。這些年的我們同樣如此 — 我們都曾經帶着悲憤、不解⋯⋯在禱告中質問:「上帝啊,祢在哪裡?」
或許這幾年我們都患上了「上帝依賴型人格障礙」。當我們問上帝在哪裡的時候,問題彷彿在暗示,我們以過去與現在對上帝同在的認知作比較。言下之意,當我們回想起自己曾經歷過上帝的同在,總覺得以前的境況比現在更好 — 這正是詩人在這裡所表達的思想。詩人不斷病態地追問上帝在哪裡,是因他懷緬過去那位與他同在的上帝,仍沉醉在回憶之中。
正歌第1節描述詩人在極度缺水的狀態下,靠着過去的回憶去尋索昔日的上帝。鏡頭一轉,詩人在第2節卻突然一反常態,幻想自己置身於另一個被眾水包圍的平行時空之中。最後,詩人終於回歸殘酷的現實:敵人再次出現、問題仍然存在、上帝依然缺席⋯⋯原來之前的一切,只是詩人在極度口渴下FF出來的海市蜃樓。不過,到了第3節的禱告突然出現了微妙的變化:詩人終於為到自己的生命、將來去呼求。每一次的禱告都是將來式 — 展望未來的時刻,意味着將未來交給上帝,並真正嘗試作出改變的禱告。這是聖經所述說的盼望的意義、盼望與禱告的關係,也是副歌的中心思想。
面對上帝的「缺席」,有人會選擇沉溺於拿往事與現在的慘況不斷比較,為那些今非昔比的事而感到極度悲傷;亦有人會嘗試製造一個平行時空,以虛假的和平來麻醉自己。就如有人會製造一個美好教會的假象,事實卻與世界失去連結,並繼續沉醉於這個幻想出來的平行時空中,作為面對痛苦現狀的一個解脫。然而,我們深知道這些都不是出路。與其留戀過去或埋怨,我們更應該做的是:好好在將來裡面尋找水源,並且為這個將來加上一個禱告。這稱之為盼望 — 任何一個真正的禱告都含有盼望的元素 — 是盛載盼望的禱告!
盼望可以是從微小的事情開始,並透過簡單的生活習慣而練成的:對未來抱有一定程度的想像,嘗試為自己的將來作個簡單的計劃,然後把這些計劃與想像放在禱告裡。為自己的計劃定一個期限,嘗試想像一下未來,這些行動已足以成為一件充滿盼望的事。
宣揚和散播耶穌基督的盼望,是教會存留在香港最重要的貢獻和使命,要叫每一個香港人都在耶穌基督裡得着這份盼望。願我們flow church在亂世中成為一個盼望群體 — 畢竟,我們要去宣揚之先,怎能不先去好好體會這份盼望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