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親愛的弟兄姊妹:
這段日子,聽聞許多教會事。有人離開教會,有人被離開教會。事實上,「離開教會」自古以來一直存在。最少,保羅就是一個例子。只是如今消息靈通,任何教會事都成為「衆人的事」歷歷在目。有時覺得,教會事猶如感情事。男女之間,來來去去,離離合合,我發現,離開教會與情侶分手的情緒幾乎是一樣的——彼此都是無奈、不忍、心痛、捨不得。
上星期日教會聚會後,有一位年青人來到我面前,告訴我,他有一位朋友要離開教會,問我怎麼辦。他告訴我,他的朋友對教會何等怨恨,如何受不了教會的做法種種。我不知道這「朋友」究竟是不是他自己。不過,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眼神——堅決,卻是無奈的;火熱,又何等脆弱;滿懷理想,卻帶着百般失望。此時,我突然想起七十年代蘇恩佩的名句:「與其咒詛黑暗,不如燃燒自己。」
我不知道這一代基督徒是否認識蘇恩佩。坦白說,其實連我自己也只是遠遠聽聞她的故事。我常想,假如蘇恩佩姊妹生於我們這一代,她又會否經歷離開教會之悲痛呢?早前梁家麟院長臨別時分享他自己年輕時喜歡的詩歌:《祇有祝福》。《祇有祝福》,正是突破雜誌創辦人蘇恩佩姊妹的一生自述。
不過,起初聽這歌,我卻有點疑惑:「沒有咒詛,祗有祝福」?這豈非成功神學乎?後來,我開始懷疑,填詞人似乎故意用「祇」字代替「只」字——不只是「只有祝福」,而是「祗有祝福」。原來,「祇」除了是「只」的異體字,它更有「神明,提出萬物者」之意。因此,我猜想,「祗有祝福」大概是一語雙關吧:「祗有祝福」,基督徒的一生,無論如何,若把時間線延伸至永恆,確實是「只有祝福」。不過,基督徒的一生也並非只寄望終末。此時此刻,這個年代,也是我們的首要關懷。因此,這正是「祗有祝福」的第二個意思:祗,乃指創造天地的上帝。仄徑、罪的勢力、死亡仍存,不過,我們仍然認信:在世上,祗有祝福。
我想說的,仍然是這一句:「與其咒詛黑暗,不如燃燒自己。」
黑暗與光明並存。燃燒自己不能減少黑暗。不。我們無法阻止世界的黑暗,甚至,我們無法掩蓋人性的黑暗。不過,我們卻能在另一處綻放光明——我們更需要如此行——努力追求美善,與美善的人結集,合力為世界製造更多的美善。光明不能取代黑暗。不過,光明卻可以存在——於世界、香港、教會之中存在。因此,或去或留,我們儘管綻放光明。
「祗有祝福 因我已踏上那仄徑
祗有祝福 因我已突破那罪的勢力
祗有祝福 因我已勝過那死亡
沒有咒詛 祗有祝福」
P.s. Flow church 的第一個公開聚會將於八月尾舉行。大家密切留意。
願主的真光照耀我們心靈
陳韋安
2018.7.9